浙江省考面试“高通过秘诀”

阅读:8013

发布时间:2015-05-11 13:01

指导老师蔡旻鸣谈韦天教育面试辅导“高通过秘诀”

2013年省考面试已经结束,培训班两期的结果也已出炉。韦天老师让我负责的一期第四组共11个成员,面试通过的有10个,二期第六组共14个成员,面试通过的有13个。

都说面试不可控因素较多,但是通过今年省考面试培训2期的训练以及通过20个同学的表现和反馈,我发现提高面试能力、顺利通过还是有努力方向可循的。在通过的20个同学中,有能力超强的也有一般的,有成功守擂的也有成功翻盘的,对此,我想借用韦老师的一句话:面试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做好自身工作才是本质。综合分析225位同学的面试表现,我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理解大课讲授细节,掌握各类题型是基础。对比去年的教材,韦老师在今年培训大课上对各类题型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着重强调了变异题、特殊要求题、叠加题等,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更加契合省考的面试要求。从各个省的面试题来看,传统的题型出现频率降低,本着求新求变的原则,省考面试题更加注重特殊要求和变异,所以,老师强调的“问什么答什么”在省考面试中显得尤为重要。我按照韦老师的要求去听了一遍大课,在分组练习中,反复提醒组员严格按照老师强调的“问什么答什么”、“几问几答”来审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期第四组有个陈同学,曾经参加过事业单位的面试,在训练的时候完全按照自己之前的答题模式进行,对于老师上课讲的答题思路存在着一些质疑。我当时没有强行和他分辨,只是告诉他回去之后可以尝试按照老师的方式练几套题。在回家练习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说对比了一下还是韦老师的套路更具逻辑性更好一些,让我帮他按照老师的思路每种题型帮他做一下示范。再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参加韦老师的国考培训班,那个时候对于面试和老师的这种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但通过训练和领悟,最终在今年省考面试中,一举拿下了当日考场面试最高分以面试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因此,领悟老师在大课中讲授的答题思路是通向成功的基石。

第二,树立自信心。我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会给大家肯定的微笑和示意。我认为这个做法对于刚刚接触面试、怯场紧张的同学非常有帮助。有一个组员偷偷地跟另外一位小老师说她原本答不下去没信心答,但是看到我点头微笑就有了自信心。适当的鼓励和示意、给足组员自信心,我认为非常关键。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过犹不及。因此,在训练后2天,我依旧摇头晃脑,同时按照韦老师所要求提醒组员不要被我的动作影响到答题,切忌考官的任何举动都跟答题没有关系。在此后2天的训练中,大家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良好把握上场的15分钟,丝毫不受我及其他同学的影响和干扰!

第三,因人而异的一对一建议。我在每期结束的时候都会预留一部分时间,结合4天中每一个组员的表现,一对一地向他们提供下个阶段训练的建议。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都存在着不同的不足,对此,我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进行加练。除了自己对他们进行总结建议后,我还会让他们相互对练、找其他组小老师点评(如一期第四组的陆同学做得很好)。结果也表明,通过不同对象的不同总结,大家的答题的思路更开阔,不同答题风格的优势也都有所汲取,大家能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第四,分享自创或借鉴的一些面试技巧从细节上完善答题。这点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针对审题不清、漏答、偏答等问题:我建议存在这些问题的组员在思考开始后花5-10秒在草稿上有所标明,如第一题有2问,则在草稿上快速打2个问号防止漏答;第三问从政府角度,则在草稿上快速写个“政”字,同时打个着重符号防止偏答。这个草稿法在二期第六组试过后效果非常好!

2.针对答题粘连度低的问题:这个是我们组员普遍存在的问题,面试答题时套模板,综合分析夸夸其谈等。因此,在答综合分析的过程中,我按照韦老师的要求提醒组员核心起始句之后加23句的阐述,添加“如”的阐述(具体阐述可以联系实际、联系材料或者联系平时积累)。同时,通过加练综合分析题来练习大家对这类题型厚度的把控。我建议一些同学将老师所给模板抽离出每步的关键,然后用跟本题关联度最高的信息进行粘连答题。通过25个同学平时的训练,我发现大家在背诵模板之后就过度依赖模板,出现严重套模板的现象。所以在大家熟悉模板后,我建议大家适当从模板中抽离,增加自身答题的亮点,练习时结合题意发散思考,生活中多积累一些专业词汇,如五位一体、城乡二元体制等。例如设想3个吸引浙商回家乡投资的活动,除了答宣讲会、座谈会、网络互动等活动,我们在答题时还可以答浙江本土特产展销会,理由是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先发优势吸引浙商。在之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大家对于答题的亮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答题也有了更多自己的积累和运用。

3.针对一系列综合问题:通过大声连续朗读且让隔壁亲友计时的方式练习答题音量、答题耐力和答题语速;通过横放草稿纸减小答题时头部摆动幅度的方式提高外在的美观程度;通过手拿草稿直视完成答题的方式解决过多的肢体小动作,稳定视线;通过与不同人对练的方式开拓答题思路;通过反复练习1套题的方式训练语感以及对于核心主旨的理解完善。

第五,不断练习、反复总结才是进步的根本。从这2期同学的训练来看,大家除了集训时固定的训练外,都养成了良好的练习习惯,大家要么组队抱团式练习,要么网上手机语音式练习。在这个基础上,两组同学创建的语音群和QQ群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家把自己碰到的难题、新题发上来相互交流讨论,尽可能使得答题更完善。当然,大家也会通过这些群交流答题细节,相互鼓励劝慰,共同进步!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通过的20个同学,他们都很好地完成了韦老师的要求,刚开始的磕磕绊绊、卡壳儿和紧张在省考前全部消失殆尽。最后,我总结出我们25个同学过23个,特别是二期614个过13个的终极法则:“剖析讲义,理顺思路,准确判断,流畅答题,增加亮点,从容过关。”

我希望通过分享这次当指导老师的宝贵经验,给准备公考的同学一些建议,同时也再次引用韦老师的一句话勉励你我:只要努力总会一举成功!

韦天教育面试指导老师 蔡旻鸣